產品列表 / products
土壤水分監測系統WX-GS10【點擊查看產品詳情】作為精準農業的核心技術裝備,通過實時感知土壤水分動態,為農業生產、生態保護、災害預警等領域提供科學決策依據。其功能已從單一的水分測量,延伸至灌溉優化、作物管理、資源調度等全鏈條服務,成為推動農業智能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。
一、精準灌溉的“智能調控閥"
傳統農業灌溉依賴經驗判斷,導致水資源利用率不足30%,而土壤水分監測系統通過實時墑情數據與作物需水模型的結合,實現灌溉效率的革命性提升。系統通過傳感器(如FDR或TDR技術)分層監測0-100cm土層含水量,精度達±2%,數據每分鐘更新一次,通過4G/LoRa網絡傳輸至云平臺。當土壤含水量低于作物適宜閾值(如玉米拔節期需水量60%-70%田間持水量)時,系統自動觸發灌溉預警,通過手機APP或控制終端啟動滴灌、噴灌設備,實現“需水即灌、足量即停"。
例如,新疆棉田應用該系統后,灌溉周期從傳統的7天縮短至動態調整(3-10天),每畝用水量減少42%,而產量提升15%。在水稻種植中,系統通過監測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(分蘗期淺水層、灌漿期濕潤管理),指導間歇性灌溉,使稻谷蛋白質含量提高2.3個百分點,同時減少甲烷排放30%。

二、作物生長的“動態監測儀"
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長的“命脈",其含量直接影響養分吸收、光合作用與抗逆性。監測系統通過多參數協同感知,構建作物生長環境的立體畫像。除水分外,系統可擴展監測土壤溫度、電導率(EC)、pH值等參數,如托普云農TPFS-WS-1系統支持32種傳感器接入,同步采集空氣溫濕度、光照強度等氣象數據。通過分析土壤水分與作物生長的關聯性,系統能識別水分脅迫對產量的影響:如小麥灌漿期土壤含水量每降低10%,千粒重下降3-5克;番茄膨果期缺水會導致果實畸形率增加8%。
在科研領域,系統為作物需水規律研究提供數據支撐。例如,中國農科院通過5年連續監測,明確了華北冬小麥各生育階段的水分敏感系數,為制定區域灌溉定額提供了科學依據。
三、資源保護的“生態平衡器"
土壤水分監測系統在水資源管理與環境保護中發揮雙重作用。一方面,通過精準控制灌溉量,減少地下水超采。數據顯示,華北平原高標準農田應用該系統后,地下水漏斗區水位年均回升0.5-1米。另一方面,系統能預防水分過量導致的環境風險:當土壤含水量超過田間持水量80%時,系統觸發排水預警,避免肥料隨滲漏流失(氮素流失可減少40%),降低面源污染風險。
在生態修復領域,系統用于監測濕地、草原等生態系統的水分平衡。如三江源保護區通過部署鳴喬MQ-TRWS系統,實時追蹤凍土區土壤水分變化,為退化草場恢復方案制定提供依據;黃土高原淤地壩監測中,系統通過分析土壤含水量與壩體穩定性的關系,提前預警滑坡風險,2024年成功避免3起潰壩事故。
四、智慧農業的“數據中樞"
現代土壤水分監測系統已發展為農業物聯網的核心節點,通過數據融合與智能決策,推動農業生產全流程數字化。系統具備三大核心能力:一是大數據分析,云平臺可存儲50萬條以上數據,生成水分變化趨勢圖(如旬/月均值曲線),輔助制定長期種植計劃;二是智能預警,支持自定義閾值報警(如干旱、澇漬),通過LED燈、語音或短信多渠道提醒;三是遠程控制,用戶可通過網頁端調整傳感器采樣頻率(1分鐘-1小時)、校準參數,實現“無人值守"管理。
在規模化種植中,系統與農業機械聯動,如新疆兵團某基地將水分數據接入自動駕駛播種機,實現“墑情好則深播、墑情差則淺播"的精準作業,出苗率提升至95%以上。未來,結合AI算法與衛星遙感,系統可實現區域尺度的土壤水分反演,為智慧農業提供全域數據支撐。
結語
土壤水分監測系統通過“感知-分析-決策-執行"的閉環管理,重新定義了農業生產模式。截至2025年,全國累計推廣應用該系統超12萬臺套,覆蓋農田、果園、草原等各類場景,年節水超50億立方米,減少化肥使用量12萬噸。隨著低功耗傳感器、5G傳輸等技術的進步,系統將向低成本、微型化、智能化方向發展,成為實現“藏糧于技"戰略與農業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支撐。